呼伦贝尔有两个广为人知的“后缀”,一个是草原,一个是沙地。
呼伦贝尔草原面积993万公顷,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里是令人向往的呼伦贝尔。在草原深处有一块面积巨大的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呼伦贝尔沙地。
(资料图片)
你到过如今的呼伦贝尔沙地吗?穿行在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与陈巴尔虎旗,草色碧绿,树木苍翠,绿意与天边接壤,一片片牛群或闲卧或悠然吃草,野兔等小精灵不时跳跃而起。
呼伦贝尔沙地治理示范区已成林海。
你能想象十几年前的呼伦贝尔沙地吗?遍地流沙,寸草不生。甚至草原都被沙子“割开”,留下一道道黄色“瘢痕”。沙地蔓延最严重的时候,牧民的家门都被黄沙封住,出入道路更是被掩埋。
从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看,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950多万亩。
从2019年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看,呼伦贝尔市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819.5万亩。15年间,呼伦贝尔沙地面积减少了130多万亩。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绿富同兴,多年的探索与奋进,呼伦贝尔沙地治理的量变累积为质变,呼伦贝尔沙地“破茧成蝶”——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少”。
转变,源于对生命与生态的敬畏。
如今,绿色已成为呼伦贝尔沙地的一种信仰。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充盈在这里。
黄沙包围:繁荣,湮没沙海
呼伦贝尔一直因草原而闻名遐迩,这里拥有山水林田湖草沙完备的生态系统。
甘珠尔沙地治理施工阶段。
曾几何时,繁荣湮没于沙海。历史上形成的呼伦贝尔沙地,地处呼伦贝尔草原的核心区域,呈不规则状分布,由海拉尔河流域、伊敏河流域、新巴尔虎左旗中部3条沙带和新巴尔虎右旗呼伦湖沿岸零星分布的沙丘组成,主要分布于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海拉尔区、扎赉诺尔区和满洲里市。
土地持续沙化,让人们不知所措。53岁的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阿木古郎布日德嘎查牧民巴图苏荣回想起当年的境况,仍然心有余悸:“那时候一点树都看不到,到处都是沙子。我家的草场就在沙带的东边,牛羊的嘴里、眼窝里都是沙子。”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陈巴尔虎旗与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陈巴尔虎旗牧民乌日力格说:“那时候,干旱少雨就是噩梦。我家的一部分草场过去沙化严重,一眼看去是一望无际的沙海,可以说是赤地千里。”
2007年主汛期,向来水量充沛的莫日格勒河、克鲁伦河由于干旱少雨而断流,就连呼伦贝尔沙地东边的呼伦湖水位也严重下降。
没有水,土地沙化更趋严重,沙尘暴肆虐。牧民早上起床,推不开蒙古包的门——沙尘暴把蒙古包埋了。37岁的阿木古郎布日德嘎查牧民乌恩乎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家门口都是黄黄的沙坨。”
由于无法正常放牧,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乌布日诺尔嘎查33岁的牧民贝尔一家,2007年跟随嘎查里十几户牧民一起集体搬迁到了生态移民小区。
土地沙化,已经成为阻碍人们正常生活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病灶”,去除病灶,势在必行。
机械沙障治理成效显著。
绿色召唤:治沙,步履不停
治沙战役,从2009年打响。当年,呼伦贝尔市公共公益项目“一号工程”启动——呼伦贝尔开始向沙地宣战。
新巴尔虎左旗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也是呼伦贝尔市6个沙区旗市区中沙地面积最大、治理任务最繁重、最艰巨的地区。境内3条沙带自北向南呈品字形切割分布。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旗沙化土地总面积1160.4万亩,占呼伦贝尔沙地总面积的60.4%,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35.7%。
作为呼伦贝尔沙地治沙的主战场,新巴尔虎左旗按照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规划要求,以构建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呼伦贝尔沙地西部防线为目标,紧紧围绕“生态立旗”发展战略,整合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造林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退牧还草等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打响沙区综合治理攻坚战。
“那时我们在嵯岗牧场造林,在呼伦湖北面150公里处做2米见方的芦苇沙障,然后种柠条、樟子松、杨树,当年成活率达到了90%。”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苏木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林业副高级工程师朝鲁门说。
从海拉尔向北走,到达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的陈巴尔虎旗,这里沙地面积占呼伦贝尔沙地面积约18%。
2009年以来,陈巴尔虎旗全面实施“生态立旗”战略,以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沙化扩展趋势、改善生态状况为目标,以林草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以防沙治沙为重点,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和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沙地综合治理。
设置生物沙障,为沙地披上方格“披肩”。
“这里首先用燕麦、碱草按照沙地水平等高线设置机械沙障,再在其间种下适合当地生长的柠条,等草长出来,就能形成生物沙障,实现自我更新繁衍,然后在沙带外围种下灌木,从而牢牢地把流沙固定住。”陈巴尔虎旗林草局项目办负责人宝成说。
鄂温克族自治旗林业部门结合“三北”工程造林、封山育林等任务,在防沙治沙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十三五”以来该旗共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1万多亩。
在鄂温克草原,生物沙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鄂温克族自治旗用杨柴和燕麦做成1米见方的草方格。两三年杨柴就能长起来,形成自我更新的能力,固定住流沙,再在山凹处按照自然分布规律种上乡土树种樟子松,仿佛为沙地盖上了绿伞,100公里的沙带基本恢复了植被。
山一程水一程,治沙人从未停下追绿的步伐。
生态突围:护绿,任重道远
坚持生态和发展“一盘棋”思想,是呼伦贝尔市秉持的发展主线。“十三五”期间,呼伦贝尔市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675.88万亩。“十四五”以来,采取乔木造林、人工种草、草原改良等治理措施完成防沙治沙面积56.43万亩。
当前呼伦贝尔沙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折,土地沙化形势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
经过治理,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伊敏河东岸沙地治理区栽植的樟子松已经形成防风固沙林带,流动沙地被植被覆盖,覆盖率达60%,转化为固定沙地;由北向南贯通中部的沙带上沙地樟子松已填充成林。据统计,2019年以来,鄂温克族自治旗共计完成草原生态修复逾52万亩,项目区草地植被逐步恢复,植被盖度由原来的35%提高到60%以上。
新巴尔虎左旗先后在流动性强的阿木古郎镇周边沙地、甘珠尔沙地、301国道两侧沙地、洪库尔沙地、呼伦湖东岸沿湖沙地、英根沙地、敖伦诺尔沙地、塔日根诺尔沙地等重点沙化区域集中推进治理流沙面积近50万亩,再生灌草盖度平均提高50%,达到75%以上,全旗森林覆盖率由1.8%提升到4.06%。2019年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旗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098.3万亩,较第五次监测数据缩减66.34万亩。
经过治理,陈巴尔虎旗沙化土地面积331.22万亩,明显沙化趋势土地83万亩,分别较第五次监测数据减少26.5万亩、59.6万亩,林草植被覆盖度提高15%—20%,活化的沙丘基本被固定。
7月中旬,下过几场小雨的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巴彦布日德嘎查,2020年实施的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区,呼和诺尔镇至海拉尔乡道路北,杂花苜蓿开得正盛,项目区里羊草、冰草等植被长势良好。在哈腾胡硕嘎查,柠条林已经2米多高。
“2020年项目实施后,在300万亩的生态脆弱区全年禁牧。现在我们将原定的3年管护期延长到了5年,采取‘牧户+嘎查+专业队伍’的管护模式。”宝成说,“治沙重要,管护更重要。”
“治理区围封了,目前不放牧,等到沙化区都治理好再放牲畜进场。”2022年成为管护员的贝尔说,当年他们搬走后,沙地就得到了治理,2015年他们又搬回去了。如今,他家养了50多头肉牛,2022年纯收入8万多元。
乌恩乎从2016年开始就成为了一名护林员。他说:“我家5996亩草场里有2000多亩沙地,2009年种了柠条,现在已成林,其中130亩纳入了国家公益林。”
7月,鄂温克草原巴彦呼硕敖包景区迎来了重庆李阳一家。“远处看,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马成群。草原上的绿色,深绿浅绿各有层次。”
李阳口中“各有层次”的大草原在十多年前还是一片黄沙。如今,生态突围后,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绿色,任重道远。
甘珠尔沙地设置稻草沙障。
经济发展不是消耗资源的“竭泽而渔”,环境保护也不是固守青山的“缘木求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守护绿水青山正在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内蒙古日报
值班编辑:孙纲
平台编辑:赵志坤
关键词: